中國象棋
(一)中國象棋的起源
中國象棋源遠流長,歷史悠久,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,它是我國古代社會遺留下來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。
象棋一詞的出現(xiàn)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,初見于公元前三百年戰(zhàn)國時期屈原弟子宋玉著的《楚辭?招魂篇》,中有“菎蔽象棋,有六博些”之句。但那時所謂的“象棋”,不是現(xiàn)代棋制的象棋,而是指象牙制的六博棋。公元八世紀時,唐相國牛僧孺著《玄怪錄》中關于寶應元年汝南岑順的一段故事里所描述的象棋,有車馬將卒等子,后人稱之為“寶應象棋”,這可以確認為現(xiàn)代象棋的前身。
(二)棋盤和棋子的基本知識
象棋的棋盤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。棋盤上共有九十個交叉點,象棋子就擺在這些交叉點上,并隨棋局的進展而在這些交叉點上活動。棋盤中間,雙方交界沒有劃通直線的地方稱為“河界”。棋盤兩邊,劃有交叉線的方框,稱為“九宮”。它們是雙方將帥活動的區(qū)域。九道直線常稱為路,執(zhí)紅棋方面從右到左用中文數(shù)字一至九來標志,執(zhí)黑棋方面從右到左用阿拉伯數(shù)字1至9來標志。在書刊報章上刊出的棋譜,棋盤的紅方一般放在下方。
象棋的棋子共32個,分紅、黑兩組,每組16個,由對局雙方分執(zhí),各分七種,其名稱和數(shù)目如下:紅方:帥一個,車、馬、炮、仕、相各兩個,兵五個。黑方:將一個,車、馬、炮、士、象各兩個,卒五個。對局開始前,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擺法如圖:
對局之前,先把棋子按上圖的樣子擺好,然后開始下棋,紅方先走,黑方后走,以下紅一著、黑一著輪流走下去,你來我往,直至終局。民間流傳“紅先黑后,輸了不臭”這樣一句話,說的就是誰先走、誰后走也得守規(guī)矩。
(三)棋子的走法
(1)車的走法:車走直線,每著可依橫、豎線任意走,距離不限,但不能拐彎。所到之處,如有自己的棋子阻攔便不能通過,如有對方的棋子阻攔便可吃掉。
(2)馬的走法:馬走“日”,就是從“日”的一角走向對角。但對馬的行走有一條特殊規(guī)定,那就是如果馬被蹩住了馬腿,就不能跳過去。馬走“日”可理解為先依線直走一格、再不依線斜走一格,若依線先直走經(jīng)過的那個點上有一個棋子,則這個棋子不論是黑是紅,就算蹩住了馬向這個方向跳的馬腿。
(3)炮的走法:炮是象棋中唯一的走法和吃法不一樣的兵種。炮走直線,橫、豎任意走,距離不限,這同車一樣。但炮的吃子法卻有點特別,即必須有任意一個棋子充當“炮架”。所謂隔子吃子、隔山打牛,說的就是炮。
(4)帥(將)的走法:將帥只能在九宮之內活動,每步限走一格,向前、向后、向左、向右均可,但不能斜走。每種棋子都可以吃,將帥也不例外。關于將帥,有兩條特殊規(guī)定:第一是其他棋子允許送吃,但將帥不能送吃;第二是將帥不準走成直接照面。直接照面是指帥與將同在一條豎線上,中間沒有棋子遮擋。只要有棋子遮擋,不管是幾個子還是一個子,不管是紅子還是黑子,就不算直接照面。
(5)仕(士)的走法:士就像將帥的貼身侍衛(wèi),也不準出九宮。士只能斜走,不能橫著或豎著走,每步限走一格。士所到之處,如有對方的棋子,便可把它吃掉。
(6)相(象)的走法:象走“田”,就是從“田”的一角走向對角。象只能在河界己方一側活動,所到之處如有對方棋子就吃掉。對象的走動有一條特殊限制,即“田”的中心若有任意一個棋子“塞象眼”,它就不能飛過去。
(7)兵(卒)的走法:兵卒的走法分兩種情況:沒過河時只能向前走,每步限走一格;過河以后,不僅可以向前走,還可向左、向右走,每步限走一格。所到之處,遇到對方的任何棋子,都可吃掉。在任何時候,兵卒都不能后退。